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心理健康教育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

【来源: | 发布日期:2015-06-03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产生的。上述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也是,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的加剧,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与压力感,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不断趋于利益化与现实化;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爆炸性的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技术知识的更新;工业化、都市化、人口高度集中,造成了居住与交通的日益拥挤;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可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给当今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大学生作为敏感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容易感受到这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大学四年他们始终似乎都能感觉得到这种压力而经常处于这样的应急状态,恰恰是心理疾患产生的外界因素。

2、学校因素

学校是给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环境、角色变换、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变化引起心理的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唤起了他们的思乡情绪。其次是教育过程的影响。中学时代的教育误导;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专业设计不合理,根本就没有应有的师资与教学设备;有许多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的不良情绪,传播社会的现实与残酷性,对学生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比如因读书无用而产生的厌学情绪,是学习更加不适应。再次,是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可是人们的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从而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身心健康发展及事业的成功;但若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的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还有就是,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社会不良风气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的现象。如追星、赶时髦、赌博、酗酒或花前月下等。最后,就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欠缺。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但部分地区高校不够重视,许多学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培训体系不健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几乎没有一所高校建立正规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只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功能,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功能,依赖于心理理论,导致方法的实践性不强。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自幼生活的环境,家庭环境或早期经历无疑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与教养方式。具体表现如下:(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在性格上虽然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2)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这类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3)父母对其放任自流,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长期以来,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人格的培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特别是在子女考入大学后,父母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来,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关注不够。因此家长的教育理念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更新,做好其心理工作的调节与疏导工作。

4、个人因素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心里发张还不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动荡期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独立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与他人,不能正确的自我选择与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发展,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阅历不足理智性差导致的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