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系部动态> 正文>
指尖跃动文脉,青春点亮红乡——建筑系“指尖云游・智行传薪”实践团暑期三下乡活动

当数字的光影掠过青砖黛瓦,当青春的脚步踏响红色土地,2025 年 7 月 11 日至 15 日,建筑系 “指尖云游・智行传薪”实践团一行 9 人(2 名指导教师、7 名学生)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开展以 “VR 赋能文脉传承,指尖漫游古今建筑” 为主题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依托建筑动画技术、动漫制作技术、城乡规划等专业特色,将数字科技与红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在五天时间里完成了一场兼具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青春实践。

初抵红乡,整装待发谋实践

7 月 11 日,实践团抵达信阳新县箭厂河乡。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三留守服务中心的孩子们与老人以淳朴姿态迎接远方来客。当晚,师生们连夜调试 VR 设备、打磨古建教案,专业工具与乡野蛙鸣交织,为实践活动奏响序曲。

科技为桥,唤醒古建文化生命力

7 月 12 日,实践团在箭厂河乡三留守服务中心开展沉浸式建筑文化教育活动。

晨光中的建筑课:张嘉乐同学以《跟着房子去旅行:传统建筑的奇妙世界》为主题,从建筑起源延伸至中外特色建筑,用趣味故事解读砖瓦里的文明密码,互动中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求知光芒。

暮色中的 VR 体验:实践团引入预制的安阳古城全景 VR 场景,孩子们戴上设备 “漫步” 古街、“触摸” 建筑肌理,更加直观感受传统建筑魅力。团队全程俯身调试的身影,让科技与文化的邂逅始终温暖。

这正践行着“VR赋能文脉传承,指尖漫游古今建筑”的初心——以数字桥梁连接历史厚重与青春目光,让古老建筑挣脱岁月枷锁,化作可触摸的鲜活存在;使文化记忆借科技之翼,在童真心田扎下永续传承的种子。科技让千年古建从课本里 “走” 出来,化作孩子们掌心可触的温度。

红色寻踪,筑牢精神传承根基

7 月 13 日至 14 日,实践团循着红色足迹,在历史现场感悟信仰力量:

红田与旧址的震撼:在 “红田” 惨案遗址,300 余名烈士的悲壮事迹让师生肃立默哀;列宁小学里,16 岁烈士肖国清的故事诠释了青春与信仰的重量;吴焕先故居的旧物陈设,诉说着革命家的初心与坚守。

博物馆的对话: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内,锈枪、家书等文物串联起烽火岁月,队员们在史料中读懂革命先辈 “抛头颅、洒热血” 的伟大精神。

田铺大塆的新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田铺大塆,仿佛踏入一幅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交织的立体画卷。青石板路串联起传统民居与创客工坊,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让队员们深刻理解 “活态遗产” 的传承智慧。

温情续航,续写文脉传承新篇

7 月 15 日,实践团与留守儿童围坐游戏,欢笑声洒满庭院;与老人促膝长谈,剪纸、红歌等绝活里流淌着传统文化肌理。离别的大巴上,VR 眼镜中的古城灯火、红田边的紧握双手、老人的岁月故事,成为心中永不褪色的印记。

行走的思政课:青春与大地的对话

五天很短,未及遍赏新县每寸土地;五天又很长,文脉种子已在 7 名学子与乡野心灵中扎根。

这场为期五天的三下乡实践,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成为一堂深刻的 “行走的思政课”。建筑动画、动漫制作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子们,不仅用数字技术激活了传统文化,更在红色土地上懂得:专业技能是传承文脉的工具,青春力量要扎根乡土、服务人民。这场实践,是科技与文化的碰撞,是传统与未来的握手,更是青年一代守护中华文脉的生动注脚。

最新文章